大学理事会刚刚宣布最新改革,SAT®系列测评将于2024年正式在北美开启机考!
以下为SAT系列测评机考启动时间:
・2023年春季:国际SAT机考开始
・2023年秋季:全球PSAT/NMSQT、PSAT 8/9机考开始
・2024年春季:美国境内SAT机考开始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高考”笔考时代即将落幕。大学委员会表示,这样的重新调整,是为了大学入学考试更加公平。
机考SAT有哪些变化
① 机考时间更短:大约两个小时,而不像现在的SAT笔考需要三个小时,机考的每个问题有更多的解答时间
② 阅读文章较短:每篇文章只对应一个考题,文章内容将代表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将要涉及的更广泛的题目
③ 允许使用计算器:整个数学部分的考试都允许使用计算器
④ 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将在考试结束后几天内获得考试分数,而不是几周
机考相应设备使用需求
由于机考涉及到设备使用的需求,大学理事会也提出了相应应对方案,以解决现代教学技术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① 学生将能使用自己的设备(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或学校提供的电脑设备参加机考。
② 如果学生没有电脑设备可以使用,大学理事会可以免费提供设备,便于学生在考试当天使用。
③ 如果学生在机考过程中断网或断电,机考SAT系统可以确保考生在重新连接时能够从断点继续,不会失去已做题目答案或损失考试时间。
SAT改为机考以后将更加安全有效防止作弊。纸笔考试中一旦出现题目泄露,可能会导致整个考场及所有使用相同考题的考生的考试分数全部取消。机考中每位考生得到自己独特的考题,因此几乎不可能作弊。
改革原因
早在去年的11月,大学理事会在美国及其它国家的部分国际学校试点举行了SAT上机考试。80%的考生反应他们觉得机考比起笔考压力更小,100%组织考试的老师也对机考的操作体验给予了正面评价。
而从大环境上看,SAT继续在大学招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AT依然是连接学生与高等学府和奖助学金的重要桥梁。疫情期间,全球仍有上百万的学生参加了SAT考试。
调查显示,即使在Test optional政策背景下,83%的学生希望能有机会向大学提交SAT成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有此共同愿望,无论他们是否已经参加了SAT考试,或者是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父母的教育水平。
不过,即使形式有所调整,SAT测评系列,例如SAT、PSAT/NMSQT®、PSAT™10、PSAT™8/9,这些考试的主要特点仍然将与之前保持一致。
SAT系列测评考核标准不变,将继续衡量学生在高中所学的、并对大学和就业很关键的知识和技能。
机考SAT仍将沿用1600分为满分的计分方法,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继续通过SAT测评系列检测和追踪学生在高中不同年级阶段的学习进度和能力。
机考SAT仍将继续在学校或考点进行,有监考人员在场,而不是在家考试。
学生仍然可以访问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使用免费备考练习资源。
SAT机考对中国考生的影响
据CB已经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SAT机考的形式与现有的托福机考非常相似,即:需要在相应的学校和考点举行。
而不同的是,SAT机考和现有纸笔考的考试时长并不相同,考试时长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仅有2个小时;从内容上看,一方面阅读文章篇幅缩短,同时数学部分都可以使用计算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这样势必可以减轻不少考试时的压力。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CB表示:SAT机考将在未来彻底替代SAT纸笔考!一旦SAT机考开始正式实行,CB将不再提供SAT纸笔考!
对于国际考生而言,2023年春季就将迎来SAT机考。
CB还提到,2022年秋季开始,国际考区的考生即可注册报名SAT机考。
目前,距离SAT机考正式开启还有一年的时间,我们暂时无从得知SAT机考的真实难度,以及更重要的:美国大学将如何看待SAT机考的成绩?是否与纸笔考有着相同的认可度?
CB表示,2021年与众多美国大学招生官进行联系,多数美国大学均表示SAT机考和纸笔考一样受到认可,CB未来还将持续与美国大学进行沟通。
对于中国考生而言,如果你是2022即将申请的同学,那么就安安心心准备2022年的纸笔考,争取早日出分;而如果你是2023及以后申请的同学,现阶段还是可以按照纸笔考的标准来准备,毕竟考试形式上虽然变化,但对能力的考察还是不变的。随着未来对于机考的进一步了解,再逐渐调整自己的备考策略。
相信在CB官宣机考信息之后,还将陆续公布关于SAT机考的更多信息,届时我们将对SAT机考有更多的了解,大家可以拭目以待!考生们不必紧张或担忧,当下要做的还是
一步一步为自己的备考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转学一直是我考虑已久的事情,但我一直对程序和要求感到迷茫。BHE的顾问们在转学过程中为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我成功地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他们的专业指导和周到安排确保了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我现在对未来充满信心。 - 宾夕法尼亚大学H同学 商学院
Michael Figueroa
Stephen Liang